田野的调解室:高石碑镇“移动调解室”织就乡村振兴和谐网
绿浪翻滚的田野里,一张简单的桌椅摆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下,农技专家、农机监理员、水产负责人、林管站负责人、调解员、村民们围桌而坐,一份份土地流转合同在稻香中被细细审阅,一场激烈的争执逐渐化为理解的点头与释然的笑容。这里是潜江市高石碑镇,一个农业大镇的田野里,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基层法治的生动实践——“田野里的调解室”。村民李仁进放下锄头,望着连片的雪里蕻田感慨:“以前最怕闹矛盾,跑断腿、耽误工。如今调解室就在田野里,说事、评理、解纠纷,不误农时,咱干活心里真踏实!”
转型之痛:农业规模化背后的治理新挑战
伴随高石碑镇“一组两作区”新型土地流转模式的深入,高石碑镇这片传统的农业沃土正经历深刻变革。曾经零散的“巴掌田”被整合为现代化农业基地,这一创新模式将全镇26个村的耕地科学划分为“自种区”与“流转区”,推动超过6.5万亩土地实现集中高效经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57.3万元。这场变革释放出巨大能量,长市村凭借“雪里蕻+”模式,村集体依托土地流转服务费,增收高达56万元。然而,硬币总有两面。土地权属争议、劳务合同违约、流转利益分配不均、农机作业事故责任认定、水产养殖损害赔偿等新型涉农纠纷随之涌现并日趋复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痛点。
1.涉农纠纷调处低效。严河村一家养鸡户李某与某企业之间的农资损害赔偿纠纷竟耗时半年才得以解决,凸显传统调解在专业性(如农业损失评估、水产价值判断、农机故障鉴定)和时效上的短板。
2.法律意识与服务断层。农产品交易纠纷源于模糊的口头协议,农民维权成本高昂;偏远村居法律顾问到访率低,法治服务难以抵达“最后一公里”。农技站、农机站、水产站虽然在基层有站点,但法律咨询与技术服务未能完全打通。
截至2024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较2022年增长85.7%,如何在推动规模化的同时,有效平衡各方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成为高石碑镇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核心课题。
稻穗旁的智慧:田野里的调解室的两大破局之道
面对挑战,高石碑司法所以“法润乡田·链动民生”为品牌核心,将调解室直接“搬”到矛盾最前沿的田间地头,开创出一套融合乡土智慧与现代法治的“高石碑解法”。
解法一:农技+法律,双轨驱动解“死结”
专业赋能,精准定分止争。打破传统调解员知识局限,特邀农技专家、农机监理员、水产负责人担任兼职调解员。他们深入田间,依据共同制定的《涉农纠纷调解案例流程图谱》和精细化损失评估标准,让责任认定有据可依。针对频发的农机作业、农资损害、水产损害赔偿纠纷,创新推行“故障、损害责任认定-科学损失计量-赔偿比例协商”三步判定法,极大提升调解公信力。如前段时间发生的白杨树误伐纠纷中,长市村村民李某欲购买李某某的树木,因双方未明确约定价款,导致对被砍伐的树木价款发生争议,调解员排查出纠纷后迅速联系农技专家和林管站负责人,现场精准核定经济损失为8600元。调解员随即援引《民法典》侵权责任条款,明晰法律责任,在法与理的双重作用下,李某当场全额赔偿,成功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多年邻里情谊。再如无人机药害风波中,渔淌村村民王某使用无人机为自家农田喷洒农药,因风向突变,药物飘入邻近杜某的小龙虾养殖塘,造成大量虾苗死亡。双方对损失金额和责任认定争执不下。调解员协同农技专家(评估农药影响)、水产负责人(评估虾苗价值及产量)迅速赶赴现场,通过科学手段精准评估小龙虾死亡数量与市场价值,明确损失范围。调解员结合《民法典》环境污染责任相关条款,耐心释法明理。最终,王某认识到自身过失,双方就赔偿达成一致,不仅解决了经济纠纷,更修复了珍贵的邻里关系。在调解一起因收割机操作不当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调解员第一时间联系农机监理员进行现场勘察和鉴定排除机械故障,进行责任划分,快速促成董某与杜某之间达成协议。
解法二:村企联动+智慧赋能,效率与覆盖双提升
移动场景,调解“零距离”。农忙时节,调解点直接设在田野里、农机棚旁、鱼塘边,2024年,高达99%的纠纷实现就地、即时化解,真正做到“矛盾不出田,纠纷不过夜”。村级标准化调解室实现100%全覆盖,成为村民身边的“法律便利店”,农技专家、农机监理员、水产负责人、林管站负责人也定期巡访提供技术咨询与政策解答,当年达成的赔偿协议履行率亦达到惊人的100%。
镇村联调,化解复杂矛盾。如鱼塘补偿款归属之争中兴隆村村民何某将承包的6.3亩鱼塘转租给董某经营。后该鱼塘被填平,补偿款全额支付给了实际承租人董某。原承包人何某认为自己对土地承包权应享有部分补偿,双方产生激烈冲突。调解员在“法治体检下沉”活动中获悉此事,迅速介入。他们仔细审查原始转包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边界,调解员还专门咨询水产负责人,了解该鱼塘的养殖类型和正常年收益作为参考。经过调解员与水产负责人评估鱼塘价值的联合协调,依据合同条款和公平原则,促成董某自愿向何某支付部分补偿款,仅用48小时便高效化解了这起潜在的上访隐患。
沃土新篇:调解之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田野里的调解室”远不止于化解纠纷,它已成为高石碑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乡风文明的“稳定器”和“催化剂”,为这片农业沃土注入源源不断的和谐动能与法治保障。
产业兴,纠纷下降筑巢引凤。高效、公正的调解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湖北农发集团放心投资,建成4400亩高标准出口蔬菜基地,带动高石碑人民创收。
乡风淳,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法治元素融入日常生活。陈岭村法治文化广场,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条文巧妙嵌入景观墙,村民散步遛弯间即可学法。结合农时举办“法治丰收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案释法”展台,并邀请法律顾问、农技专家、水产负责人等现场设点,同步开展技术服务和政策宣讲,2024年吸引参与群众1500人次,咨询量同比激增20%,契约精神与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百姓富,集体农户共享红利。和谐稳定的环境极大释放了生产力。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通过流转服务、产业壮大等方式,总收入高达957.3万元;农户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就近务工年收入再增0.6万元至2.6万元不等,共同富裕的根基越夯越实。
治理优,核心指标显著跃升。涉农纠纷平均调解周期缩短50%;“法律明白人”覆盖全镇100%行政村,成为基层法治主力军;社区矫正对象违规外出处置率100%;安置帮教对象再犯罪率降至0.5%以下,全镇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农技、农机、水产部门在源头预防、技术支持、协同调解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协同力量。
根植乡情,法润沃土:高石碑启示录
长市村支书王新武望着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和远处那一张朴素的桌椅深有感触:“过去调解纠纷跑断腿,如今调解员带着农技专家、农机监理员、水产负责人、林管站负责人一起走进田间,矛盾化解不误农时,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高石碑镇治理创新的内核——法治的根基必须深植于乡土的脉动之中。高石碑镇的故事深刻印证,乡村振兴既需要产业兴旺的“硬实力”,更离不开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软环境”。“田野里的调解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完美把握了三个平衡:
专业性与乡土性的平衡。将严谨的法律条文、科学的农技评估、精准的农机鉴定、专业的水产评估,与淳朴的乡规民约、深厚的邻里情谊相结合,让调解结果既合法理又合情理。
效率与温度的平衡。智慧赋能的移动调解、弹性监管极大提升了效率;而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对乡情人伦的悉心呵护以及多部门联动提供的技术支持,则赋予了法治应有的温度。
法治刚性要求与农业生产规律的平衡。尊重农时,创新监管方式,确保社区矫正等执法活动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体现了务实与灵活。农技指导、农机调度、水产管理都紧密围绕农时季节展开,调解工作与之同频共振。
“法治沃土,既要根植乡情,也需精耕细作”——这既是高石碑司法所的实践真谛,也为广大农业乡镇探索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之路,播下了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方案”。当调解员的脚步踏在无垠的绿野之上,当法律的理性之光与乡土的智慧之暖交融共生,高石碑镇的田野里,正回响着法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足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