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8湖北法网 信息平台入口 无障碍阅读 微信湖北省司法厅微信二维码 微博 繁体登录注册

恩施:“律师进村”提质升级 服务群众“零距离”

2025-11-13 15:09 恩施州司法局

2025年以来,恩施州深入贯彻“法律三进”工作部署,以打造“律师进村”升级版为抓手,通过统筹资源、创新模式、强化保障,推动法律服务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截至目前,全州村(社区)律师法律服务覆盖率达100%,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超5000起,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注入强劲动能,让法治红利真正惠及万千群众。

资源下沉:织密乡村法律服务“保障网”

“以前遇到征地纠纷不知道找谁,现在村里贴了律师联系方式,打个电话就能问清楚,心里踏实多了!”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村民李大姐感慨道。为破解山区法律服务资源不均难题,恩施州司法局牵头构建“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县(市)司法局承担主体责任,协调律师事务所与村(社区)签订服务协议,选拔业务强、懂民情的律师结对服务,落实“一村(社区)一律师”全覆盖。

在资源统筹上,恩施州各县市创新探索适配本地的模式:巴东县采用“镇聘村用+跨域调配”机制,整合县域内外39名律师,甚至从恩施城区引入3名律师支援偏远乡镇,破解山区“律师难寻”困境;咸丰县丁寨社区联合律师事务所组建专业团队,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固定咨询点,每月定期坐班,同时公开律师姓名、联系方式及服务时间,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村依托村级综治中心,在法律咨询室公示律师事务所、姓名及联系电话,遇重大纠纷时联动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组团进村”,形成多部门协同服务格局。此外,恩施州统一制作“公共法律服务指南”,张贴在村(社区)显眼位置,内容涵盖服务目录、律师信息等,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不仅要让律师走进村,更要让律师留得住、干得好。”恩施州司法局负责人介绍,各县市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落实法律顾问经费,同时建立“群众评价+随机检查”的绩效考核机制,将矛盾化解率、服务满意度等纳入考核,对优秀律师予以通报表扬,对服务不达标者督促整改,确保服务质效。

精准服务:破解基层治理“重难点”

从重大工程推进到小区矛盾化解,从产业发展护航到民生权益保障,恩施州律师们扎根基层,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在不同场景下,律师们化身“参谋员”“调解员”“普法员”,用法律智慧化解一个个“急难愁盼”。

在重大项目一线,律师是风险防范的“把关人”。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是湖北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核心施工区,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等问题错综复杂。该村聘请的律师团队提前介入,梳理政策、审核协议,拟定《土地征收协议》《房屋补偿及安置协议》范本,还汇编《移民安置及征地补偿政策汇编》,从源头预防矛盾。面对29起征地纠纷,律师与村委会逐户调查、耐心调解,最终成功化解26起,其中涉及3户村民的宅基地争议,通过调取历史档案、现场勘测边界,仅用10天就达成共识。“要是没有律师帮忙,有些纠纷可能拖到现在都解决不了,工程进度肯定受影响。”屯堡乡马者村村委会主任说。

在社区治理领域,律师是和谐稳定的“黏合剂”。曾经,利川市都亭街道教场社区人口密集,小区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多发,驻社区律师创新“情法融合”调解模式,将法律刚性与情理柔性结合。香山甲第小区架空层权属纠纷历时一年,涉及业主、物业多方利益,律师多次组织“小院说事会”,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条款,还邀请业委会、社区干部共同参与协商,物业负责日常管理,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共识。截至目前,该社区律师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45起,涉及金额超600万元,连续三年实现“无重大纠纷、无越级信访、无治安案件”目标。

在乡村振兴方面,律师是产业发展的“护航者”。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以茶产业和旅游业闻名,律师团队不仅为茶企开展“法治体检”,排查合同风险、规范经营流程,还在景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游客和村民提供咨询。2025年开园节期间,律师现场解答旅游纠纷、消费维权等问题30余件,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此外,律师还协助该村审查《土地租赁协议》《房屋转让协议》等文件,提出修改意见40余条,避免村集体经济损失超20万元。

模式创新:打造法治乡村“新样板”

为让法律服务更接地气、更可持续,恩施州及八县市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律师进村”从“单点服务”向“体系化治理”升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线上+线下”融合,打破服务时空限制。巴东县在159个村(社区)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律师24小时在线解答疑问;偏远村布设“远程法律咨询终端”,对接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专业服务。水布垭镇外出务工人员刘某通过平台AI律师指引,成功追回拖欠的3万元工资;金果坪乡村民在2025年春耕期间,通过微信群在线审核土地流转合同127份,效率大幅提升。

“党建+法治”联动,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建始县乐家坝村以党建为引领,律师深入参与“村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协助制定“小微权力”清单,规范“四议两公开”流程,还将法治文化融入“十里硒果长廊”等旅游景点,打造“法治+旅游”普法模式,让游客在观光中学习法律知识。此外,律师还协助村里培养12名“法律明白人”,这些“懂法的村里人”既当景区讲解员,又当普法宣传员,实现“旅游服务+法治宣传”双提升。

“前置+跟踪”服务,防范村级事务风险。咸丰县丁寨社区与律师约定“重大事务前置审查”机制:凡涉及集体资产租赁、项目签约等事项,必须先经律师审核法律风险。2025年3月至今,律师累计参与重大事务讨论8次,审核《土地流转合同》《集体资产租赁协议》等各类合同15份,提出法律修改意见42条,避免社区潜在经济损失超20万元。

“法治+自治”结合,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律师们不仅解决具体问题,更注重参与培养基层“法治带头人”。今年培养“法律明白人”2730名,全州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15687名。这些“懂法的村里人”成为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的重要力量。来凤县革勒车镇桑树坪村律师定期为“法律明白人”授课,指导他们参与邻里纠纷调解;鹤峰县太平镇洞长湾村建立“律师坐诊+调解员巡诊+法律明白人问诊”服务链,自村级法律服务点设立以来,已化解水库建设、工业园征地等纠纷8起,解答咨询20余件。

“律师+业委会”协同,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恩施市金子坝街道凤凰路社区针对小区物业费拖欠、公共区域收益分配等治理问题,组织律师召开“业主恳谈会”,解读《物业管理条例》,促成物业与业主达成共识。目前,该社区多个小区均成立规范的业委会,物业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60%,形成“业主自治、律师指导、多方协同”的小区治理新格局。

如今,在恩施州的乡村田野、社区院落,“遇事找法”成为群众共识,“依法办事”成为干部准则。“律师进村”升级版的深入推进,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更为全州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下一步,恩施州将继续深化法律服务创新,完善长效机制,让法治春风持续吹拂武陵山区,惠及更多群众。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