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构建六大专项实体平台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精准供给
“公正调解化纠纷,心系船民护通途”,在临江坪绿色服务区内一面锦旗迎风轻展。这面由船民黄某送来的锦旗,背后是一场历时五小时、分秒必争的“水上调解战”。
在宜昌,这样的“法治微光”处处可见。近年来,宜昌立足群众多元法治需求,聚焦不同群体的“急难愁盼”,创新构建六大专项实体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为区域社会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区域首个:黄金水道“护航尖兵”
七月的宜昌,热气蒸腾。
临江坪绿色服务区的调解室内,气氛比江面更灼热——三艘货船相撞,船主陈某与黄某为2万元款项争执不下。
“这是船舶赔偿金!”“分明是误工费!”双方寸步不让,情绪激动。
“冷静!”长江宜昌水上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魏长冲一边高声劝阻,一边举起手中的保险单:“保险能覆盖大部分损失,何必纠缠这2万?先办理赔!”他当场拨通保险公司电话,指导陈某填写资料。长航公安民警同步安抚,稳定现场。
从正午至日暮,历经五轮协商,赔偿协议终告达成。两天后,黄某送来锦旗感慨:“多亏你们,否则我的船不知得停航多久!”
这样的“速度与担当”并非个例。7月28日,面对僵持数月的船舶合伙纠纷,律师付泽另辟蹊径,绕开冗长的评估程序,直接促成和解,让滞留货船重归航道。
2024年1月,宜昌市司法局联合长航公安宜昌分局、市交通局等9家单位,在临江坪绿色服务区共建了长江中上游水域首个一站式助企惠民水上法律服务平台。
自今年5月专业律师团队进驻起,这支37人的“水上护卫队”已解答咨询超百次,化解纠纷10余起,参与巡航检查8次。伴随三峡水运新通道的推进,宜昌以法治力量筑牢黄金水道“平安堤坝”,让每一艘航船感受护航的力度与温度。
六大平台:精准服务“聚光成网”
长江宜昌水上法律服务中心,是宜昌市司法局构建的六大专项实体平台之一。六大平台精准聚焦,照亮不同需求角落。
除长江宜昌水上法律服务中心外,还有5大平台是:
一站式涉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助企纾困“加油站”。依托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全市建成8个工作站,实现企业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今年上半年,工作站年累计服务企业599家,护航重大项目50个,审查合同367份,化解纠纷147起,标的额超2600万元。
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通世界“新桥梁”。8月1日正式揭牌,链接专业法律数据库,提供跨境投资、贸易合规“一站式”服务。首月即接待3家外贸企业,开展法务培训54人次,为2家企业境外投资护航。
新市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城市融入“连心桥”。服务对象由农民工拓展至城市移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近六年累计为农民工追偿4360余万元,调解新业态纠纷40余起。
创客法律服务中心:创新梦想“孵化器”。26名律师组成公益团队,提供创业全周期服务。举办讲座40余场,公益服务600余件,经验入选湖北自贸区案例。针对小微痛点,开发27类“格式化”服务产品包,编发案例200余期。
法律服务护苗工作站:幼苗成长“防护林”。聚焦未成年人,构建“学校-社区-家庭”防护网。法治宣传20余场,助10余名未成年人维权。处理抚养权纠纷引入心理疏导,让保护有法度更有温度。
六大专项实体平台,服务供给更精准,覆盖多元群体,资源整合更高效,解纷效能更优化。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六大平台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纠纷化解率达93%,企业法治体检重点领域全覆盖!
光之源:为民初心“照见现实”
如何让法治成为群众身边可触可感的温度,精准解决群众所需?
绝非简单地增设几个窗口、挂上一块新牌即可,其本质是法律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法律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识别”、从“普遍供给”向“按需定制”、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是宜昌市司法局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根本指向。
李鹏是宜昌市新市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一名志愿律师。去年,在工作站的安排下,他为一名脑外伤后遗症的农民工成功维权,为在城市中打拼、遭遇困难的新市民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靠。
宜昌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钧顺说:“六大专项实体平台的宗旨就是以精准定位破解服务难题,以多元举措回应群体需求,让不同群体都能及时获得优质法律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均等普惠、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作风之变,源于思想淬炼;服务提质,成于制度保障。
走进宜昌市司法局,公示栏上一组组数据是最好证明:新建制度7项、修订20项,年轻干部廉政谈话全覆盖……市司法局扎紧制度笼子,针对为基层减负,出台内控管理办法;针对干警“八小时外”监管,构建“三位一体”监督网络,让优良作风常态化、长效化,最终切实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
从长江码头的速度与担当,到产业园区的精准与高效,从创业青年的便捷与安心,到新市民群体的温暖与融入……这,正是宜昌市司法局给出的生动答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