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破解社会治理四大难题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的重要论述,为破解各类矛盾纠纷大量上行的困境,荆门市委、市政府将多元解纷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面构建出立体多元的解纷格局。荆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开展以来,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三高”原则,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省高院在我市召开全省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进会,对我市多元化解服务人民群众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北省委办公厅推介了《荆门市突出源头治理探索便民惠民高效的纠纷化解机制》的做法;市级中心入选“全国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示范平台并被省委授予“2018-2020年度全省政法队伍先进单位”。2022年2月,《法治日报》在第一版以《荆门善用治理思维多元解纷》为题,对荆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经验进行推介。荆门多元解纷通过不断创新运行机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有效破解“四大难题”。
一、合纵连横,有效破解群众维权渠道不畅的难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类矛盾纠纷大量上行,群众维权时间长、成本高、方式单一。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荆门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简称“中心”),搭建了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四级三大平台互联互通,调、审、裁、议相互支持、整体推进。
“中心”采取纵向贯通的方式,对案件进行统一分流,建立为民的“阳光平台”。简单案件下派至群众居住地就地办理,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疑难复杂案件实行提级挂牌督办,尤其对群体性或案结事不了的案件,深度整合专业调解力量,答疑解惑、论证研判,达成“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四级“中心”人员互用、工作互动、信息互通、结果互认的大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67件历史积案在“中心”圆满化解。
“中心”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整合各类解纷资源,探索便民的“绿色通道”。“中心”线下与“12345”市长热线、“12338”妇女维权热线等及时对接,线上采用音视频调解,由传统的“面对面”调解向新兴的“键対键”转变,实现了智能化革新。去年12月20日,荆门市市委书记王祺扬亲自启动“矛盾纠纷四级音视频调解系统”,推进了音视频四级网络调解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四级“中心”之间、与法院、调解组织之间的互联互通。截至2022年2月,四级“中心”和全市法院共开展网络音视频调解1773起,其中当事人在国外的40起,省外的315起,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解决了纷争,一定程度解决了群众“难办事、办事难”的问题。
“中心”坚持不忘初心,
荆门多元解纷始终将惠民利民做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集中优势力量,整合大量资源,科学、高效打好“组合拳”,实现一站式受理、一门办理、一地办结,坚持免费咨询、免费调解,设立法务咨询、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窗口,调处了大量案件,避免了人民群众多头找人、四处奔波的麻烦,为人民群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诉讼成本,提供优质、高效和普惠的法律服务及法律保障。据初步统计,2020年5月以来,市级中心调处案件涉案标的额为30.67亿元,为人民群众节省诉讼费、代理费、鉴定费等诉讼成本4.4亿元。
二、深根固柢,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薄弱的困境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期、刑事案件高发期、社会矛盾凸显期“三期”特征明显,矛盾纠纷化解的“老做法”不适应矛盾纠纷“新特点”的严峻形势,逼迫我们必须转变路径和方法。过去,基层人员身兼多职,在村(社区)这种现象尤为显著,对突发的矛盾无法及时了解,对多发、频发的小矛盾无精力控制,对尖锐的大矛盾无专业力量调处,导致矛盾纠纷大量上行。
2021年,荆门市委政法委、荆门市中院、荆门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规范化创建工作的意见》,规范了县、乡、村级多元化解中心创建标准,要求落实阵地、配强力量、配齐人员。为了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全市16个行业性专业调委会,1.2万专兼职调解员整合进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委会由“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上阵”,专业矛盾专业化解,最大限度利用内部资源定纷止争。真正为基层治理提供人员、技术支撑。
在县级层面着力做好工作的承上启下、保持数据的互联互通。县级平台加强与市级平台对接互动,定期推送本辖区内的受案数、化解数、调解成功率等相关数据,把工作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反馈给市级研究解决;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市级及时向各地发出预警并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订应急处置预案,避免同类问题在其他地方反复出现;对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或在敏感时期发生的矛盾纠纷,做到早预测、早防范、早处置。
在村级层面突出窗口建设,做实“一站式”受理,结合网格化管理,以村干部为骨干,充分发挥网格信息员与法律顾问作用,激活“五员议事”等社会组织潜能,定期对本村(社区)内的矛盾进行排查,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发挥村级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处置在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0年元月至今,全市各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共受理案件27996件,调解26690件,调解成功20193件,调解成功率76%,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三、攻破壁垒,有效破解解纷方式单一的诟病
当前,矛盾纠纷种类繁多,涉军、涉教、涉众金融等传统利益群体人数多、影响大,涉疫、涉房等新生礼仪群众诉求日益复杂、多样。矛盾纠纷的多样性呼唤调处主题、调处方式多元。过去调解、诉讼、仲裁、复议等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为打破部门壁垒,荆门市政法委、荆门市中院、荆门市仲裁委员会、荆门市司法局、荆门市信访局等联合发文强调“四个对接”,暨将人民调解与司法审判、行政复议、信访、各类仲裁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构筑多元、立体的解纷模式。
荆门市多元解纷实行“四个对接”以来,坚持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审判、行政复议、信访、各类仲裁事项“联授、联调、联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激化之前,越级上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截止至今,信访共向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推送案件3350件,四级中心调处1190件;市、县两级法院共向四级多元化解中心推送案件13331件,已调解12322件,调解成功7037件,调解成功率为55%,办理司法确认2300件;各类仲裁向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推送案件237件,已调解179件,调解成功71件。
四、药到病除,有效破解法院案多人少的沉疴
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后,诉讼案件呈直线上升态势,2019年东宝区、掇刀区法院员额法官分别为27人、20人,结案数分别达4261和3102件,人均办案数达150余件。案多人少,让法官疲于奔命,少数法官甚至辞职。2020年。荆门市中院、荆门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诉调对接机制的实施意见》,促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与审判执行工作的顺畅衔接和高效运转,建立诉调对接中心,规范了委托案件流转程序,明确流转、调解期限,实行推送案件“双向审核”把关。对诉至法院的纠纷进行适当分流,对适宜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为做实诉调对接,荆门市司法局成立了民商事调委会,配备2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承担民商事案件的调解任务。同时,市、县两级法院在“中心”设立了速裁法庭,派驻了速裁团队,结合实际制定《诉调对接流程》和《繁简分流标准》,实现“简案”与“中心”无缝对接,在“中心”当天开庭审理,予以速裁。
截至2022年3月,仅市级“中心”受理市中院、东宝、掇刀法院委托案件4373件,已调解4195件,调解率为96%,成功调解了2135件,调解成功率为51%,司法确认1383件。诉调对接后,东宝区、掇刀区法院结案数分别为2278和1736件,人均办案数达90余件,同比对接前下降4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