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入法治动能
2月6日,《法治日报》以《湖北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入法治动能》为题,推荐我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验。
近年来,湖北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前不久,武汉市区块链公证服务平台迎来首位客户——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要求为其提供数据保全服务。
2024年,由武汉市公证协会打造的武汉市区块链公证服务平台上线,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网上自助的网络证据保全服务。
据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事人加入该系统后,可随时随地线上完成网页、音视频、软件、游戏、网购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保全操作,保存的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予以云存储,有诉讼或仲裁需要的时候再随时申请公证处出具公证书予以证明。
在公证员一对一指导下,该传媒公司通过区块链平台轻松完成对重要数据的加密、上链存储等操作,实现了数据的固化和防篡改保护。
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努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在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有朵“云”很受市场主体欢迎,就是襄阳仲裁委秘书处开发的“襄仲云”信息系统。
襄阳仲裁委着力打造线上仲裁平台,积极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网上立案、电子邮件等非接触式手段办理仲裁业务,便捷企业快速立案,节约立案成本,提升受案效率,实现贴身、快速、高效的仲裁服务。
“襄仲云”还专门为银行等金融业务机构提供网上仲裁服务。目前,襄阳已有10多家银行注册“襄仲云”系统。“襄仲云”平台被列为湖北省自贸区改革典型案例。
线上仲裁业务在武汉也蓬勃发展。武汉仲裁委开辟仲裁服务“云上快车道”,推出“在线争议多元化解平台”,实现在线立案、在线庭审、在线调解、一键送达。
2024年8月,武汉仲裁委率先在全国发布《网上仲裁服务规范》。近三年来,武汉仲裁委通过“云服务”办理仲裁案件达2万件,从立案到结案最多30天。
陈守邦——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这个名字在创业者中有口皆碑。
2018年,湖北陈守邦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宜昌创客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成立以来,由湖北陈守邦律师事务所19名执业律师组成专业团队,根据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者、小微企业群体的法律需求,提供包括公益讲座、法律咨询、合同审查、法律风险评估、重大法律问题论证、出具法律意见书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公益法律服务,有效培育创客项目,鼓励创新创业,扶持初创企业发展。
同时,对接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投资和服务机构资源,帮助创客企业解决其创业初期面临的大量法律问题。
中心还开展涉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每周推送法律课件。做好上门“问需”,跟踪“送诊”,靠前“帮扶”,针对性研究开发劳动法律服务产品包、合同法律服务产品包、公司法律服务产品包、电商法律服务产品包、知产法律服务产品包等一系列“格式化”服务产品。
2023年,“创客法律服务中心”项目入选湖北省自贸区改革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行动起来的不止宜昌。
在湖北省司法厅统一部署下,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持续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专项行动,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据悉,湖北省司法行政系统采取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公共法律服务团方式,进驻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园区,实现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覆盖。
湖北省司法厅还大力支持武汉仲裁委、宜昌仲裁委、襄阳仲裁委服务三个自贸片区建设,打造以武汉为核心的区域国际仲裁中心,为推进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积极提供仲裁法治保障。
一方认为对方提供的材料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一方则认为对方的指责没有根据。
2024年7月,某国内大型制造企业一纸诉状将某外资材料供应商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赔偿经济损失。
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接收该案后,将案件委派给襄阳公证处进行诉前调解。
鉴于双方对材料质量存在分歧,公证人员建议进行第三方技术鉴定。结果显示,供应商的材料确实存在少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但并非全部材料都存在问题。
经过多次沟通、调解,供应商同意对有问题的材料批次进行部分赔偿,并承诺加强质量控制。
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赔偿协议,并共同向襄阳公证处申请办理赋予赔偿协议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
这起经济纠纷的高效化解,是“诉前调解+赋强公证”新模式作用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湖北省司法行政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为多元化解决民商事纠纷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
围绕服务打造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重要支撑、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武汉,武汉仲裁委持续探索创新,首创“确认仲裁”制度,组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联动法院、行业协会、商事调解组织,构建“诉讼+调解+仲裁”多元解纷新机制,打造“共享仲裁庭”“仲裁庭审中心”,提供全链条争议解决仲裁方案。
武汉仲裁委办副主任苏勤对其中一起案件印象尤为深刻——两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因为13亿元的借款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在金融专业调解员的帮助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并通过仲裁裁决书赋予了强制执行力。“这个案件从组织调解到作出裁决,只用了15天时间。”苏勤说。
据统计,武汉仲裁委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累计调解案件7200多件,调解成功率近30%,化解争议金额达130亿元。
武汉仲裁委还积极回应广大市场主体高效、快捷化解矛盾纠纷需求,组建速裁庭,推进繁简分流,对简易、小额案件实行“简案快裁”,案件处理效率提升50%。
附件: